1919年10月5日。
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因病去世。
闻悉母亲病危的消息,毛主席即刻从长沙赶回故乡,然而由于路途遥远,终究未能及时抵达。待他赶到时,母亲已然安详地入土为安。
立于母亲灵柩之前,毛主席心中涌现出往昔与母亲共度的点点滴滴,不禁泪如泉涌。他不仅为母亲离世而悲痛,更是对未能及时与母亲诀别深感愧疚与懊悔。
在深切的悲痛中,他仅用三天时间,便挥洒笔墨创作了篇篇真挚动人的《祭母文》,以此寄托无尽的哀思。这首作品亦是他平生所写最长篇章之一。
呜呼吾母,遽然而死。寿五十三,生有七子。七子余三,即东民覃。其他不育,二女二男。育吾兄弟,艰辛备历。摧折作磨,因此遘疾。中间万万,皆伤心史。不忍卒书,待徐温吐。今则欲言,只有两端:一则盛德,一则恨偏。吾母高风,首推博爱。远近亲疏,一皆覆载。恺恻慈祥,感动庶汇。爱力所及,原本真诚。不作诳言,不存欺心。整饬成性,一丝不诡。手泽所经,皆有条理。头脑精密,劈理分情。事无遗算,物无遁形。洁净之风,传遍戚里。不染一尘,身心表里。五德荦荦,乃其大端。合其人格,如在上焉。恨偏所在,三纲之末。有志未伸,有求不获。精神痛苦,以此为卓。天乎人欤,倾地一角。次则儿辈,育之成行。如果未熟,介在青黄。病时揽手,酸心结肠。但呼儿辈,各务为良。又次所怀,好亲至爱。或属素恩,或多劳瘁。大小亲疏,均待报赍。总兹所述,盛德所辉。必秉悃忱,则效不违。致于所恨,必补遗缺。念兹在兹,此心不越。养育深恩,春辉朝霭。报之何时,精禽大海。呜呼吾母,母终未死。躯壳虽隳,灵则万古。有生一日,皆报恩时。有生一日,皆伴亲时。今也言长,时则苦短。惟挈大端,置其粗浅。此时家奠,尽此一觞。后有言陈,与日俱长。尚飨!
此文虽显沉郁而平实,却字字深入人心,实乃传颂千古之作。于是,一位当时协助毛主席处理后事的“毛家族人”,毅然决然将其内容抄录,并长期珍藏在自家的墙壁缝隙之中。
自1927年4月起,我国各地纷纷掀起了反革命政变的浪潮。作为毛主席的故里,韶山不可避免地被笼罩在白色恐怖的阴影之下。
——于故里,毛主席曾将众多信件与书籍交由族人妥善保存。鉴于彼时须防毛主席之物落敌手,并确保自身安全,毛家族人遂将大部分物品予以销毁。
然而,那位珍藏《祭母文》的毛氏族人,心有不忍目睹毛主席往昔心血化作泡影,遂未决意将其销毁,反而在不顾个人安危的情况下,毅然决然地将其秘密保存下来。
纵使外界笼罩着白色恐怖的阴影,他亦未曾动摇过对那篇“长诗”的执着。
直至三十载光阴流转,即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之际,他将这篇缅怀母亲的文稿郑重上交给了国家。此文稿后来镌刻于毛主席父母的陵墓之侧,成为如今探究毛主席生平历史中极为珍贵的文物之一。
此“毛家族人”的身份尤为特殊,他正是毛主席的堂兄,亦是其启蒙恩师——毛宇居。
事实上,毛宇居在韶山故里附近素来享有盛誉——然而,他的知名并非源自毛主席那“爱闹”的个性,而是得益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。在当地,人们习惯性地以“韶山纯儒”的美誉称之。
在韶山故里,每逢哪家需要撰写对联或是撰写贺词,人们首先便会想到毛宇居。
毛宇居,生于1881年,自幼便展现出聪慧听话的性格,饱读诗书,诗词造诣颇深。这样的形象,既承载了家中长辈对他的期望,也体现了他对自己不懈的追求。
随后,他毅然决然地在家乡创办私塾,以此既可潜心钻研学问,亦能广开教育之门,惠及乡里。他设立学馆,传授知识,从而在当地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私塾教师。
1906年,毛泽东13岁。
——在那个时期,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将他送入了毛宇居所创办的私塾就读。
与其他家长送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在于期待他们日后有所成就不同,毛顺生并无宏图大志。他心中所想,不过是让毛主席能多识几个字,以便于日常的账目管理和应对诉讼之需。
无论出于何种原因,毛宇居与比他年轻十二岁的毛主席携手同行,自此命运紧密相连,这一点毋庸置疑。
实则自踏入私塾以来,思想前卫的毛主席对儒家教条式的学说兴趣寥寥,常与毛宇居针锋相对。在私塾学习期间,毛主席无疑是毛宇居最感棘手的学生,堪称首屈一指。
譬如毛宇居在授课时,正讲述《论语》之际,他的目光一旦从毛主席的肖像移开,便迅即于课桌上摆放《水浒传》或《三国演义》一册,以《论语》作为掩护摊开阅读。
譬如,毛宇居偶有外出之需,行前往往叮嘱学生们须在室内潜心读书,不得擅自离校。然而,谁能预料,每次他前脚刚迈出家门,毛泽东便背起书包,迫不及待地奔向了采摘毛栗子的地方......
得知此事后,毛宇居多次怒不可遏,曾多次痛斥道:“毛润之,你胆大妄为,屡次违背塾规,偷阅杂书,荒废学业,欺骗师长,如此行径,何以为人?”
骂完即让他回答问题。
谁能料想,毛主席天赋异禀,对所学知识几乎能够过目成诵。无论是背诵诗文,还是应对对联,他总能镇定自若,对答如流。
尽管心中有些气愤,毛宇居更多的是激动,因为他深信凭借毛主席的卓越天赋,未来必定能成就一番大业。能有机会指导一位未来之星,这对任何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无上的荣幸。
即便毛主席时常激起毛宇居的怒火,然而在毛宇居的心中,对毛主席的疼爱依旧胜过其他情感。
此后,毛宇居更是特地调整了自己的习性,以适应毛主席,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独特的教学策略。此举极大地促进了毛主席学识的增长,特别是在古文写作领域,其功底日渐坚实。
在毛宇居私塾度过了十个月的求学时光后,毛主席便在父亲的安排下,回到了家中从事农业生产。
然而,毛主席并未满足于终身沉溺于此,他胸中怀揣着宏伟的蓝图,渴望探索更为辽阔的天地。
毛顺生起初对于堂弟毛泽民(毛主席)提出前往湘乡东山小学堂(新式学堂)就读的请求,心中颇感犹豫。然而,随着毛宇居特地上门告知,堂叔毛顺生才逐渐转变态度:“我那堂弟天资聪颖,非凡人可比,将来必定能成大器。”
毛宇居在韶山颇负盛名,听闻他的述说,毛顺生亦欣然同意了儿子赴湘乡深造的请求。自此,毛主席正式踏出了封闭的韶山,迈向了他那不凡的人生旅程。
这些成就,在很大程度上,得益于毛宇居的热心推荐。
当毛主席远赴他乡,寻求更高学问之时,正值我国历史巨变的新纪元——清王朝终被推翻,然而,胜利的果实不久便被袁世凯所篡夺。
与众多怀揣满腔热血的有志青年相似,毛宇居与韶山乡里的几位同乡一道,踏上了前往云南的征程(彼时,蔡锷麾下将领何海清亦系湖南湘乡人士),投身于护国军的行列,在西南大地积极开展讨袁运动。
——当毛宇居随部队抵达四川云阳之际,他邂逅了谢素贞。两人喜结连理之际,恰逢袁世凯政权垮台,随后,他毅然决然地告别了西南的军旅生涯,重返故里。
彼时,毛主席正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,然而每逢假期返回故乡韶山,他总会抽空拜访毛宇居。两人或交流学问,或探讨时政,一谈便是整整一日。
1925年,毛主席已成长为共产党的中坚力量,他重返故里韶山。目睹他英姿焕发,毛宇居心中充满了欣慰。听闻毛主席正投身于农民运动的组织工作,毛宇居亦毫不犹豫地给予大力支持。
他满怀热情地赞颂道:“毛君泽东,真乃少年英雄。”
实际上,此刻他们二人的情谊,已超越师徒与亲属的范畴,更像是一对志同道合的知己。他们同怀文学与革命的热忱,拥有共同的理想与共识,堪称彼此信赖的“战友”。
1928年4月来临。
此刻,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,秋收起义的部队与朱德同志率领的起义军实现了胜利的会师。在“朱毛”两位领导人的共同指挥下,我党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愈发坚如磐石,令敌人心生畏惧,忌惮不已。
彼时的湖南权要何键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屡遭挫折,心生怨怒,遂欲对毛主席的故乡韶山进行报复。他们不仅侵吞了毛家的财产,更甚者,竟企图掘开毛家的祖坟,以泄心中之愤。
家财虽可重获,然祖宗之陵墓却须世代守护。族人在听闻此事后,一时之间皆感茫然失措。随后,他们灵机一动,决定寻求毛宇居的援助。
在那个漆黑的夜晚,倾盆大雨如注而下,族人们不顾滂沱大雨,赶到毛宇居的家中,向他传达了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。听闻此噩耗,毛宇居亦感无比震惊,他无论如何也没料到敌人竟然残忍至此,肆无忌惮地挑战人伦底线。
稍作沉思,毛宇居沉着地引领众乡亲至祖坟所在地,小心翼翼地掘开墓碑,将其重新埋入土中,随后覆盖以绿意盎然的草皮,使得敌军难以辨识出墓地的确切位置。
此法使毛家祖坟得以保全。
——然而,毛宇居此举却破坏了敌人的如意算盘,不久后,敌人便寻至他的藏身之处,举枪指向他的胸口,逼问毛宇居墓地的具体位置。毛宇居机智应对,毅然将敌人引至当地豪绅毛俊贤的墓地。
敌人一开始是不太相信的,认为毛宇居肯定会搞花样,但看到毛宇居被枪顶着都不为所动,还斩钉截铁的说道:“错了我吃子弹。”而且墓碑上又模模糊糊确实写着“毛”字,敌人这才就此罢手。
由于敌人这段时间对韶山秘密监视,毛主席与毛宇居就此断了联系,再一次恢复来往已经是抗日时期了。
——1937年,当时为了应对日军的全面侵华,国共终于开始了第二次合作,与此同时被封锁的延安也终于是与外地通邮了。
自1927年后,毛主席就一直十分担心老家的情况,生怕老家族人被自己所连累。毛宇居也深知这点,所以在1938年5月将家乡、家族的情况写信告诉了毛主席,尤其是侄子毛楚雄的现状。
——毛楚雄是毛泽东三弟毛泽覃的长子,1937年的时候,由于日军轰炸长沙,毛泽覃之妻周文楠带着母亲周陈轩与毛楚雄四处奔波,没有立足之地。而这个时候是毛宇居站了出来,将她们接到了自己韶山家中,一直照顾着她们祖孙三代。
在得到毛宇居的信件后,毛主席甚感欣慰,在得到信的半个月后写了一封回信。
《书信》节选:“楚雄等已寄微款,尔后可略接济一些点,请督其刻苦节省。”
虽然只有寥寥数语,但从中却可以看出,毛主席对于这个素未谋面的侄子,关爱与期望完全不下于自己的孩子,这也让毛宇居再一次对毛主席这个后辈敬佩不已。
而与此同时,从话语中也可以看出毛主席已经把老家的亲人托付给了自己,他也深感身上责任之重。但他仍旧是不负众望,教导出了不少优秀的毛家子孙,毛楚雄,毛远翔都曾听从过他的教诲,在他的指引下走向了革命道路。
在危难时机,在毛主席因革命需要无暇顾及家族之际,毛宇居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帮助家族亲人度过难关,他就是毛家一族的中流砥柱。而自然,毛宇居的这些帮助,毛主席也都是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的。
1949年十月,新中国成立了。
此时在韶山教书的毛宇居,也已经68岁高龄了。但从报纸上得知毛主席就任新中国主席时,他还是激动的夜不能寐,一口气写下了十首诗送给毛主席,欣喜之情简直难以言表。
他的兴奋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亲人,自己的学生出人头地了,更是因为他知道山河破碎的祖国马上就要自此焕然一新了。
而毛主席在收到昔日老师的书信后,看到老师虽然上了年纪,但文风仍旧与昔日一样犀利、雄厚,一时间也是感慨万千,他对老师,对家乡的思念愈发的浓郁。
在此时,毛主席其实就已经有了让毛宇居前往北京一叙旧情的打算。
1951年秋的一天。
当时的毛宇居像往常一样,带着游客参观毛主席的旧居,并兴致勃勃地向他们讲解毛主席少年时期的故事,言语之间毫不吝啬对毛主席的赞美之情。
这个时候一个中年人走了过来,他十分客气的问道:“您就是毛宇居先生吧!”
看到这个不认识的陌生人,毛宇居先是愣了一下,然后略微带些吃惊的询问道:“我从未与你见过面,你怎么认得我?”
那个中年人礼貌的答复道:“我知道只有毛宇居先生,才能够如此了解毛主席。”之后又面带微笑的说道:“是毛主席亲自派我来接您上北京的。”
听到这话,已经上了年纪,也经历了不少大风大浪的毛宇居先生居然激动的流出了眼泪。
在北京见到毛主席后,毛泽东便满面笑容的说道:“宇居先生,您好啊?我们已经整整24年没有见面啦! ”
虽然中间曾通信不少,但如今要见面的时候,毛宇居还是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已经成为国家主席的学生。
而在听到毛主席这番话之后,毛宇居的心态又好像拉回了曾经与毛主席相聚的那段时光,于是亲切的回复道:“是啊,润之主席,你好呀! ”
在当天晚上,毛主席亲自做了几个家乡菜,在自己家里设宴招待了毛宇居,之后还主动让毛宇居坐了上席,吓得毛宇居连连摆手。
他激动的说道:“您是全国人民的主席,天地君师亲,我乃一介百姓,不合适。”而在看到老师的推脱,毛主席笑着回答道:“古人云,一日为师,终生为父。”
之后,还是把毛宇居推到了上席。
在此后,两人又像曾经一样坐在一起畅说文学,谈论时政,有说有笑的。一有时间,毛主席也会带着他四处逛逛,看看如今京津一带的现状。
在首都呆了月余,在北京过完国庆后,毛主席告别了毛宇居,在临走前毛主席还语重心长的嘱咐毛宇居:“要把这里的情况,人民的觉悟带回去,在家乡好好宣传。”
听到毛主席这番话,毛宇居早已经是泪流满面,他再一次被毛主席打动了,因为在毛主席心中始终是将人民放在第一位,将国家放在第一位。毛宇居知道,在他心中,或许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位置,只有国家。
此后,在1952年与1958年,毛宇居也曾两次赶赴北京,只不过与第一次叙旧情不一样,这两次都是受了家乡重托,为家乡学校提高知名度。
——而对于乡亲们的重托,毛主席也都毫不犹豫的答应了,不仅为“韶山学校”改名了,还为“湘潭大学”题写了校牌。
毛宇居三次赴京,都曾向毛主席提到家乡人们对毛主席的思念。而最后两次赴京为家乡题字,更是让毛主席的乡思之情更为尤甚。
但毛主席是国家主席,一时间实在是没法走开,所以每次面对要回老家的请求之时,他只能苦笑道:“我这个当主席的, 实在抽不开身子啰!”
在此之前,毛主席虽然在1950年让长子毛岸英前往韶山老家,去看望过家乡的父老乡亲们,但这始终不是自己去的,毛主席内心还是有些遗憾的!
一直等到1959年6月。
此时的毛主席终于空出了时间,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韶山老家。
刚一踏进故园的热土,毛主席便倍感亲切,乡愁得到了尽情的释放,毕竟要知道他已经32年未能回到老家了。
而回到这里,他似乎又像是回到了儿时,回忆起曾经的种种,已经66岁的毛主席开心的像一个孩子一样,他兴奋的对工作人员说道:“把我的大哥毛宇居找来。”
大哥这个称呼,其实在曾经私塾的时候,毛主席就经常这样叫毛宇居,虽然毛宇居多次纠正要叫自己“先生”,但调皮的毛主席就是“不听话”,久而久之,毛宇居也就习惯了。
而听到毛主席来了,毛宇居也不顾高龄,从住处一路赶到了“松山一号寓所”。
看到毛宇居后, 毛主席立马起身相迎,之后紧紧的握着他的手, 乐呵呵地说道:“我到家乡的田园去看看, 还要请你当向导呢。”
之后毛泽东拉着毛宇居的手,走在韶山的田野上,他一边与毛宇居聊天,一边看着乡亲们在地里愉快地劳作, 他的心情是极为舒畅的。
——曾几何时,这样的生活便是毛主席心中所期盼的,而看着在自己的带领下,家乡、国家都已经达到了自己之前的预期,毛主席又怎么会不开心呢?
在欣喜之余,年迈的毛主席甚至后来还豪情大发,邀请毛宇居一块来到韶山水库游泳。在水中的时候,他做着各种“搞怪”姿势,与岸上的乡亲们谈笑风生。
甚至还开玩笑的说道:“宇居兄,你也下来游吧。”
曾经在私塾的时候,一听见毛主席开玩笑,毛宇居只会觉得这个孩子淘气、捣蛋。而此时再见到上了年纪的毛主席还像往常一样调侃,他只觉得怀念,一度笑得合不拢嘴。
因为他为时光在毛主席身上,未留下太多痕迹,而感到高兴。
其实在毛主席的一生中,毛宇居一直占据着很高的地位,毛主席从来没有忘记他这位启蒙老师对自己曾经的帮助与教导,所以在晚年对毛宇居也是极为尊敬的。
在那个电话与网络还尚未普及的时代,写信是人们联络感情的最佳方式,毛主席很喜欢写信,在他写给亲人们的心中,寄送给毛宇居的书信是最多的。
在毛主席因公务繁忙,没有时间回到老家之时,毛宇居也是帮助毛主席与老家相连接的一根纽带,正是有他的书信,有他的数次北上,毛主席才能得知家乡的近况与发展,一解乡愁!
有毛主席这样的学生,是毛宇居的骄傲;而有毛宇居这样的老师,同样也是毛主席的幸运!
恒瑞行配资-配资网站大全-配资公司查询-炒股咋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